2019/11/1 10:45:34 来源:中国第一时间
在山高路远云低水长的滇西北高原上,我看到一个比江南更婉约的水乡古镇。这是一个不适宜走马看花式旅游的地方,它需要你有很悠闲的时光住下来,像喝云南普洱茶似的细细品味。雪山、老街、东巴文化、纳西古乐……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巧妙融合,构成古城独特的神韵和魅力。在丽江古城中行走,不时听到空气中传来“叮叮铛铛”的响声,有时,这声音是茶马古道上骏马的铜铃声;是大水车旁驼铃发出的脆响;而最为悠远的,是古城巷子里银匠们打磨银器传来的回响。
与雪花银相遇
风和日丽,天色尚早,阳光铺洒在古城四方街的青石板上,宛如一条长毯,上可绵延至巍峨圣洁的玉龙雪山,下可触摸到古城清丽浮动的涓涓细流里。而我,则为衣裙佩戴上一条雪白动人的项链,手腕也随着丽江人的习俗,配上手工雕琢出来的雪花银手镯。走在尚未苏醒的青石板上,感受这百年来纳西先人留下的足迹。
雪银似人,有温度也有呼吸,差异隐现在气质禀赋上。喜欢银,似乎源于那个喜欢在银碗里盛雪的女子,雪小禅的《流潋银》里写道:“银与青花相遇”,内敛而安静。银,纯洁而素雅,不显山不露水,在自我的世界里随意着,柔软着。“丽水含金沙,玉龙藏白银”,手上佩戴的雪花银,在滇西北的土地上,无论是日常妆饰、新生儿满月、招待贵客、结婚喜宴,直至老人仙逝,银饰都贯穿于纳西人的生活中,尤其在婚嫁中,漂亮的银饰是嫁妆的重彩之笔。丽江雪花银是丽江的特产。之所以叫做雪花银,原因有二:第一,所采选之原银色泽明亮、质地柔软、纯朴无瑕,且深含玉龙雪山之灵气,这个雪寓意“雪山”;第二,丽江的银子冶炼到纯度很高时,银产品似雪花般晶莹,表面呈雪花状,这个雪寓意“雪花”,故称为“丽江雪花银”。这雪花银,质地柔软,色泽亮丽,纯洁无暇,而丽江的雪花银,沐浴高原的阳光,融合玉龙雪山的灵性,银之美,已横亘时空,如一朵清澈的雪莲落在现代人的手上,落到了人们的生活里。
如若你到丽江,一定要去百岁坊,去触摸这被山地灵气孕育的雪花银,去体会百岁坊匠人坚守百年的技艺以及它所兼具的文化内涵,它也是丽江气息的一部分。在安静的时光中,用身体的温度,去温暖雪花银,这也是你们的缘,是上天馈赠的美丽。
百岁坊的银 纳西人的魂
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百岁坊所制作的银器与纳西族文化得以完美结合,体现了纳西族“大融合”的民族包容性,开发出了颇具特色的银器,如用汉、藏、东巴文在银器上刻制“吉祥如意”、“长命富贵”、“万事如意”、“岁岁平安”;图案创意上刻有“鱼”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、东巴“吉祥花”、龙、凤(“龙凤呈祥”)、汉族“牡丹富贵花”、纳西“八宝”(八仙过海之法器)、汉族“吉祥花”;在造型创意方面开发出了颇具纳西风格的银筷子(寓意“快生贵子”)、梳子、发簪、麒麟,而“银腰带”(傣族)、“头饰”(苗族)等少数民族装饰物又同时融入了纳西文化元素;融合“蒙古族”文化的“六方壶”,寓意为“六六大顺”!百岁坊的每一件银器,都有其特殊使用的阶段和场合,也有其别致的寓意。
丽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,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,若将山水清美比作秀女回眸,那东巴文化则似矗立千年的老者。东巴象形文字像一幅生动的纳西人生活画像,形象具体地展现了丽江人的生活方式,百岁坊的工匠们自小都生活在这古镇中,说着他们熟悉的纳西语,将那些有祝福寓意的文字赋予吸收丽江山水灵气的雪花银上。这些寓意都是经过时光的沉淀,岁月的检验留下来的,它携带着来自各方的祝福,那些文字隽永地刻在了洁白灵动的雪花银上,便让这银器活了起来。如果再经人体温的滋养,便会越发地透亮,散发出勃勃生机。
丽江往西北走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,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,百岁坊人不断地敲打手中的银器,却也与外界有所交流。百岁坊的银,融合了藏族银饰的一些特点,通体象牙白,宝石镶嵌甚少,却舍得在式样、人工上做文章。拉伸、扭转、缀连都是惯用手法,不厌其精。典礼起舞的时分,千枚摇荡,环佩叮当,婀娜中埋藏无限风情,妖娆得叹为观止。
纳西人有东巴的魂,百岁坊的银则是纳西人的魂。时过境迁,星月流转,从茶马古道到如今的世界名镇,丽江一直是开放的丽江,纳西人也一直都在感知世界的变化。东巴文化在百岁坊的银器中可被窥见并且完好地保留下来,中国的传统文化、其它各个名族的优美图案、特殊的银制品工艺和用处也被百岁坊人吸收过来,让其完美地融合在百岁坊的银器中。一件小小的银器,便是民族融合的体现,见证了一方水土的发展变迁。
择一事,终一生
最近看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片中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淡然和执着让人难忘。
“在大时代的背景下,一群身怀绝技、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,默默地固守故宫一隅,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’国宝’。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、青铜匠、摹画工、木器工、漆器工……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,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。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;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;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;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……”一个个文物修复师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“因为热爱所以坚持”的牢固信仰。
在云南丽江,也有一群和故宫文物修复师很相像的人,他们就是百岁坊制银手艺人。
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丽江,祖祖辈辈都在打银。他们有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,但身上却有着浓重的匠人气息,有的一辈子除了银器活,没有做过任何其他工作,却能雕刻出无数独一无二的作品,他们有的入行不久,却能不急不赶地做好每一件器物。
在百岁坊的工作室里,每个手艺人似乎各司其职,设计、画图、淬炼、灌模、熔接、锤击、敲打、錾刻、镌字、打磨、抛光……细细观察才发现他们几乎都能独立完成一整套工序。每个师傅的箱子里都摆放了不少的长短不一、粗细不等的铁条。“选料、化料、手工捶打、雕刻、抛光,就这几道工序,看似比较简单,但却是考验工匠的手艺和熟练程度。”师傅一边说一边拿起锤子和钳子开始反复捶打银块,一个银碗的雏形就慢慢出现了。
再用一个铁钉大小的模具对准银银碗,拿着锤头慢慢敲下去,一个繁体的福字就出现了。雕刻上各种花纹之后,就进入最后一道抛光程序。有时候,一只银碗要要耗时多日才能打磨雕刻出来。
当一只精美的银碗在他们的手中打造出来时,还带有些许余温,却不敢用手去摸,生怕指纹会玷污纯洁的碗面。当这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,能感受到它的质感和亦古亦今的时代感。这是手艺人祖祖辈辈的传承,也是他们耗费半生甚至一生才有的积累。那些看不到的付出,无法亲身体会的日夜投入就是最打动人的部分。
曾几何时,铁锤次第落下的叮当声,犹如一串串飘荡着的清脆音符,成了人们遥远的记忆和珍藏在心间的故事……手艺人们听着父辈叮叮叮的打银声来到这个世界,又无数次听着这个声音安然入眠、醒来。这些经历听起来既细腻又温软。
制银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,传递着祖辈和今人的对话。百岁坊的手艺人多为丽江本地的纳西族,纳西族崇尚纯银饰品。在纳西族文化里,银子有保平安的作用。孩童时期,家里的老人会给他们送上银锁、银手镯、银项圈,并刻有“长命富贵”、“福禄寿禧”、“吉祥如意”等祝福语,寄托对他们的殷殷祝福。恋爱时,纳西族年轻男女确定恋爱关系后,会以一只银项圈作为定情之物。成婚时,婚礼一定要有“银器”,包括银手镯、银餐具。
耳濡目染,纳西族手艺人也成了银器艺术的忠实使用者与记录者。纳西男人身上多佩戴银饰品,打银也成为不少纳西男人终其一生的选择。
在百岁坊遇见的每一位师傅都令人印象深刻。他们虽然做着截然不同的事,使用着完全不同的工具,却都有着相同的态度——执着与专注。他们用双手打磨,从无形中创造有形的物件,为作品注入灵魂。他们比千万人都更加懂得银的质感,边边角角,一锤一划,都是岁月的痕迹,也是对工艺的偏执。
时间流转,在百岁坊,纯手工制作的东西却得以保留与传承。百岁坊的匠人相信手工的器物会更加古朴真实,是对历史、对传统手艺的回顾,同时它也超越了时间、超越了语言。
声明: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QQ:1530024013 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
新春音乐会的庆典之声还在回响,富德生命人
3月20日,第110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
好蟹汇作为中国领先的大闸蟹供应商和品牌,
两个月超长暑假即将来临,一定要抓住假期全
再有几天,10年一遇的“1314日”就要到来啦